做好体育“加法” 促进“五育”融合

近日,有媒体报道北京市以体育评价改革为切入点、以身心健康为突破口,促进“五育”融合和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举措。这是对国家教育政策的积极落实,值得关注借鉴。教育部部署的2024年教育工作重点任务中强调以身心健康为突破点强化“五育”并举。具体如何践行,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开足开齐开好体育课,扎实落实“五育”融合。首先,各地要认真领悟并积极践行党和国家对体育工作的要求。例如,《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积极“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加强各学科有机融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确定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三个核心素养,为我国体育与健康教育指明了方向。其次,学校要按照国家要求,开足开齐、保质保量地上好每一堂体育课。同时,尽可能地利用弹性课程空间,即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总课时的10%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开展体育跨学科教学。最后,持续提升体育教师群体素养,使其在教学中努力实现“以体树德”“以体益智”“以体健美”“以体促劳”的教育目标。例如,在日常教学中增加竞技内容,并通过竞技激励学生提升运动技能、领悟体育精神、养成体育道德、培养团队精神,进而实现身心的全面发展。

开展好课间课后活动,拓展“五育”融合新空间。目前,青少年儿童存在“圈养”乃至“娇养”的问题,运动量不足对其情绪、意志、受挫能力等心理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教育工作者需要帮助他们树立“每天锻炼一小时,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积极观念。为此,各地有必要保证学生每天足量的运动与锻炼时间,探索“长短课”“微运动”等促进学生课间活动的各类改革。

值得注意的是,学校要办好课后的各种体育社团。经验证明,特色体育社团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力,培养良好运动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还有助于其智力发育和心理健康发展。学校要联合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统筹体育和健康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优质安全且个性化的体育指导与服务。社区及社会各类机构要主动对学校和学生免费开放自身的运动资源。

用好体育评价,为“五育”融合注入新动力。纠正课程实施中德、智、体、美、劳机械割裂的错误倾向,需要从评价入手。一是改进结果评价。推行绿色评价理念,构建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五育”融合的绿色体育与健康评价体系。例如,在《上海市义务教育质量绿色指标评价实施方案(2024年修订版)》中,突出品德发展、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审美素养、劳动素养等考查要点,体现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导向。二是强化过程评价,向过程要质量,推行系统质量观。例如,2021年出台的《北京市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考核评价方案》备受关注。其最大特色是将过程性考核纳入,极大地改善了北京市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的总体面貌。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3年,北京市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持续改善,中小学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优良率逐年递增。三是在健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探索增值评价。评价只是手段,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才是终极目标。为此,各地要积极探索综合评价和增值评价,实现以评促建。例如,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积极落实2021年教育部印发的《〈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构建了“知、能、行、健”四维体育与健康评价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技、体、柔、特”四方面的增值评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做好体育“加法”,促进“五育”融合,各地各校需转变育人思维,积极借鉴有益经验,探索适合自身的方案举措。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 郭元婕)

热门相关:恋爱之味   来到古代当厨神   你是我的星光璀璨   末日将至,我成了救世主   途经你的盛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