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融入高校美育课程实践研究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通过开设特定的文化艺术课程,系统塑造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艺术创作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使美育达到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效果。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见证人类文明传承发展的成果,涉及的领域很丰富,文化内涵很深厚,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也很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我国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事业创新发展的基础,也是厚植人文教育根基、助力高水平美育实现的重要依托。从不同角度看,探究非遗与高校美育课程的融合价值、路径、策略,是当下高校促进美育改革、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一项关键任务。

非遗融入高校美育的重要意义

传承优秀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必要过程。非遗历经了时间的长河,是社会发展中经过检验的优质文化资源,也是世界各国人民在长期劳动生活中创造凝结而成的文化精粹。对中华民族这样有着悠久历史文明的民族来说,拥有体量庞大且具有极高文化艺术价值的非遗,是中华文明传承千年而不衰的重要见证。进入新时代,传承并推动我国非遗创新发展,不仅是赓续文脉、弘扬优秀文化的基本策略,也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必要过程。高校美育以培育具有深厚文化素养、敏锐艺术感知力与创造力、较高艺术审美能力的全能型人才为目标,将非遗资源有机融入高校美育课程并进行科学教学,对于改革传统高校美育模式、提升美育质量、助力高校美育目标实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只有从高校层面夯实人才培养的基础,才有助于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拓展课程资源,提高教学质量。从更直观的角度看,促进高校美育与非遗的融合,首先将有助于推动美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多年来,部分高校美育教学存在奉西方艺术文化为经典而忽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化育人价值的问题,导致部分高校美育教学出现本末倒置、学生审美取向单一、艺术创造能力平庸的现象。因此,基于拓展高校美育课程资源、提高美育教学质量的目的,深入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非遗的教化育人价值,择其精华融入高校美育课程,推动高校美育教学理念革新、课程资源丰富、课程设计优化、教学模式创新,是实现新时代高校美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手段。

非遗融入高校美育课程的实践策略

内培外引,打造强有力的美育师资力量。美育是一门跨域较广的交叉性学科,对教师的综合人文素养、专业美学理论基础、艺术审美创新能力以及文化艺术教学创作实践经验具有较高要求。但是,目前部分高校的美育师资多为在理论研究方面有一定建树的人才,缺乏在各行业领域持续耕耘的实践型艺术人才,一定程度上难以满足对学生美学素养多样化培养的需求。在引入非遗资源的背景下,需要丰富高校美育师资结构,构建多元化美育教学主体,并设计合理的持续性人才培养方案,保证美育教师的知识体系与美育理念能够跟得上时代的发展,从而探索出一条新时代高校美育教学新路径。一方面,高校要重视对现有师资人才的培养,根据新时代美育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在美育理论研究、艺术课程教学、文化课程教学、基础实践技能训练、艺术创新创作赋能、艺术文化格局视野拓展等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人才,结合非遗融入美育课程的契机,打造一支具有创新高效教学能力的美育师资团队,为美育课程与非遗资源的融合创新教学夯实人才基础。另一方面,要不拘一格地聘用不同文化艺术行业的优质人才,作为对校内师资人才的有益补充,构建校内和校外两套师资团队。比如,可以与非遗传承人、文化艺术企业负责人、手工艺人等业界人士合作,采用客聘的形式,解决高校实践性技能人才不足的问题。

以区域性非遗为基础,构建交叉融合的美育课程体系。我国非遗体系庞大,截至目前,我国共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数量位列第一。面对分布在全国各地的非遗资源,高校应当充分加以利用,积极整合当地非遗资源,择优筛选并进行适当优化,将其充实到现有美育课程体系中。当前来看,高校美育课程体系建设仍有待进一步完善,部分高校还存在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失衡、对传统文化资源关注不足、课程教学目标与社会文化事业发展脱节等问题。对此,应充分挖掘地方性非遗项目的育人价值,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校本课程。高校还可以和当地非遗博物馆、美术馆、文化艺术企业合作,依托各方优势资源,开设非遗实践体验课、非遗研学课程等,丰富美育课程体系,为学生创造与文化艺术企业、非遗传承人接触的机会,引导学生深入参与当地各项非遗交流活动,构建美育课程与区域非遗事业发展的紧密联系,以期不断拓宽学生文化视野、积累美育实践经验、夯实各方面美育文化素养。

以信息技术助力美育教学,打造沉浸式教学课堂。除了从课程体系、育人师资等方面发力,也要关注美育课程教学模式创新发展的积极作用。一些非遗只通过纸质教材难以全面展现其审美价值与艺术魅力,需要借助视觉甚至触觉体验,才能真正感知其丰富内涵。对此,高校应当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教学技术,根据美育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差异性,选择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积极为美育课程教学创新创造条件,打造智能化、沉浸式美育课堂。对于那些传承发展得较好的非遗项目,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面对面与非遗项目接触,通过综合运用理论解释、实践体验等教学形式,深化学生对非遗的认知;对于那些较难找到实体的非遗项目,教师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为学生“还原”其样貌,见识其艺术魅力。

(作者系德州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服饰文化与设计)

热门相关:密约   MT的目的   即使疼痛也喜欢大物件的夫人   闪婚而已,霍先生别太爱   首富打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