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起协同创新的强大合力

面向未来,焕发创新热情、不断攻克难关,汇聚起协同创新的强大合力,相信会有更多像“华龙一号”这样的重大科技成果问世,继续勾勒出科技创新活力奔涌的时代画卷,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近日,全球最大的“华龙一号”核电基地——福建漳州核电1号机组首次并网成功,开始向电网送电,标志着“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华龙一号”国内外在运在建机组总数达到33台,已成为全球在运在建机组总数最多的第三代核电技术。

70多个专业领域、80多个构筑物、6万多台(套)设备、超过20万张工程设计图纸……“华龙一号”是处处体现创新创造的大国重器、超级工程。拿阀门来说,“华龙一号”就用到多达1.8万台。这些阀门,小到可以揣进兜里,大到要用卡车运输。以往国内核电站建设,重要阀门均需向国外采购。“华龙一号”研发设计单位联合国内制造商,开展了多项横向科研,实现了所有关键阀门的样机研发、鉴定和产品供货,打破了高端阀门国外供货商长期垄断的局面。

这样的创新故事在“华龙一号”建设过程中还有很多。在批量化建设阶段,“华龙一号”带动上下游产业链5300多家企业共同成长,逐步提高关键技术、关键零部件、重要材料的自主可控水平,打造安全可靠的核能产业链,相关设备国产化率已超过90%。“华龙一号”诞生的过程,既是一个个技术堡垒被攻克的过程,也是运用市场化方式盘活资源、在新型举国体制下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历程。

举众人之力,求长远之功。“华龙一号”的例子生动说明,在新型举国体制下,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就是要集聚优势力量开展协同攻关。具体来看,在原始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高校院所优势明显;企业处于市场一线,更有意愿推动产品研制与迭代更新。因此,协同创新有利于发挥各自优势,让科技创新成果更高效地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不断开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自主创新的新路径。

随着我国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有效配置创新资源和要素,使得涉及研究、生产、试验、使用等各环节的创新链条更加完善,就能不断汇聚起协同创新的强大合力。今年以来,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首台样机完成总装下线,19个省市200余家企业、高校院所等参与研制;“东数西算”首条400G全光省际骨干网正式商用,超过300家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参与,促进设备制造、集成、器件等产业链各环节的发展……一项项规模庞大、技术复杂、综合性强的重大成果、超级工程,都是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优越性的生动体现。

上世纪80年代,100多家科研单位、7个设计机构、11个施工单位、数百家制造厂,在浙江省海盐县的秦山脚下集结,凭借紧密协作、协同创新,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七个能够自行设计建造核电站的国家。如今,我国科研人员、能工巧匠用心血和汗水,让“华龙一号”从无到有,从一张张图纸变成厂房、管道、系统,乃至成为走向世界的“国家名片”。面向未来,焕发创新热情、不断攻克难关,汇聚起协同创新的强大合力,相信会有更多像“华龙一号”这样的重大科技成果问世,继续勾勒出科技创新活力奔涌的时代画卷,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