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九点半|别让“戾气”变“利器” 向“键盘侠”网暴行为说不

这些话,你也许也曾见过:

“菜是原罪!”

“恬不知耻!”

“多穿点吧,这点儿流量还不够买感冒药的。”

而这些话语,都可以化作言语的尖刀。

近日,央视新闻连续发布《向网暴亮剑》系列微视频,告诉我们,抵制网暴,人人有责。 2020年,浙江杭州的谷女士,取快递的画面被用来造黄谣,不仅受到无端辱骂,还失去了工作。2022年河北一位十几岁的男孩无家可归,希望抛弃了自己的父母能给个住处,却受到诬陷遭到网友围攻,他留下一封遗书后离世。网暴事件数不胜数,都说恶语伤人六月寒,但在网络时代,恶语还会变成枪林弹雨,“杀人诛心”。

有网暴受害者表示,刚受到攻击时,还极力辩解,后来骂的人越来越多,发现解释是无力的,甚至怀疑自己真的错了吗。道德感越强越陷入自我拉扯,虚无感、破灭感就产生了。

而施暴者隐匿在人群,认为话虽难听,但动动嘴皮子嘛,谁认真谁就输了,法不责众你能拿我怎么样。可是,言语的冷箭每一箭都正中人心,谁能当作无事发生呢?

更可怕的是,信息被“人肉”“开盒”,受害者接到威胁电话,甚至收到花圈,亲友也受到骚扰。真的“社会性死亡”,是线上线下都无处可逃。正是看到网暴的威力,“恶意中伤”变得有利可图。在公安部公布的网络暴力违法犯罪典型案例中,可以看到专门搜集个人信息进行网上曝光的团伙,也有“有偿代骂”的水军团伙,还有为了利益刻意带节奏、引得围观者网暴他人的主播……这都警告我们,制止网暴,需要更强有力的手段。

2023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印发《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指出了网络暴力的表现形式及适用法律法规。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提到要“切实矫正‘法不责众’的错误倾向”。并且,后果严重、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行为,是可以被提起公诉的。“杭州女子小区拿快递被造谣出轨”案,就成为了我国网暴公诉第一案,2021年4月造谣者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两年。今年8月1日,国家网信办等四部门发布的《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也正式施行。

这里呢,也做个提醒。遭受网暴时,受害人一定要及时收集证据,手机截屏说服力有限,应当将有关的帖子交由公证处实时公证,也可以找有法律效力的平台进行网络公证。而网暴行为,可能被判定为侮辱罪、诽谤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等进行处罚。网暴的恶意发起者、组织者、恶意推波助澜者以及屡教不改者,则是重点打击对象。

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网暴的局中人,抵制网暴,也是保护自身。对此大家可以分享自己的看法,这期节目就到这里。

本栏目第62期节目就到这里,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策划 杨仪 赵世龙

文字/视频制作 史可心

海报设计 王银艳

编辑 郭芳霞

二审 谢宇彤

三审 尹长东